Saturday, June 23, 2007

焚化爐排放之粒狀物探討 李金國

摘要:
我國人口綢密,廢棄物產量日與俱增,垃圾成為各級政府最棘手的問題,在掩埋場一地難求與現有容量限制下,焚化已成為現階段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然而焚化會產生許多有害物質,直接或間接造成空氣及環境介質之污染.也可能對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在焚化過程中排放物含有多種毒性空氣污染物質(hazardous air pollutants),包括重金屬(如砷.鎘.汞.鉛.鉻.銀...等)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多氯聯苯(PCB)以及戴奧辛類化合物及粒狀物等,這些物質之毒性對人體健康威脅甚大,因此焚化爐之操作及污染物質之排放須訂定管制標準,以維護焚化爐附近居民之健康.由於焚化爐燃燒後所放之氣體甚多,本研究目的是針對焚化之排放粒狀物種類、特性、來源來探討那些粒狀物對人體造成之危害.
參考文獻:
臺中縣環境保護局粒狀汙染物對人體之危害2007/6/18http://www.teepb.gov.tw/03magic/03magic_01a.asp?id=2334
空氣污染與健康http://mail.cju.edu.tw/~ykchen/Environment_experiments/Word%20Homework.txt
空氣污染對環境的影響 林俊佑、陳冠董、賴旺辰等3人http://shs.tngs.tn.edu.tw/essay/post/upload/9403/°ê¥ßªê§À°ª¤¤_9403_632476975362887500.pdf
環保生活資訊網 http://gaia.org.tw/air/care/index.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焚化爐毒性物控制技術http://www.twdep.gov.tw/b/b_print.asp?Ct_Code=06X0000911X0000932
台北市內湖焚化廠營運報告書 http://www.nhrip.tcg.gov.tw/06_link/01.htm
台北市環境保護局http://www.epb.taipei.gov.tw/index.aspx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木柵垃圾焚化廠 http://www.mcrip.taipei.gov.tw/
高雄市環境保護局http://www.ksepb.gov.tw/mp.asp?mp=1

Thursday, June 21, 2007

探討『不願面對的真相』-全球暖化對環境產業之影響

探討『不願面對的真相』-全球暖化對環境產業之影響 ---- 張智能

一、影片內容介紹
【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記錄了艾爾高爾在全世界各地的全球暖化巡迴演講,他在這些以幻燈片輔助的演講中,同時展現出風趣幽默以及認真嚴肅的一面,以輕鬆自然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竭盡所能向一般老百姓說明地球正面臨一場“全球性的緊急狀況”,而我們這些老百姓在事情尚未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必須儘快採取行動阻止浩劫發生。
最近南極冰核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過去65萬年都來得高;自從科學家開始測量大氣溫度至今,2005年是氣溫最高的一年、氣溫最高的10年都是在1990年之後發生;2005年夏天,數百個美國城市都締造史上最高溫的記錄;過去50年,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500人喪命;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10年9%的速度縮小;海鷗於2000年首度現蹤北極圈;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可能在2020年完全融化。
在高爾的演講中,會看到令人震驚的畫面,這些畫面造成的衝擊是無庸置疑的;高爾也發表了更驚人的數據,包括史上最熱的10年都發生在最近的14年,而且海洋的溫度急速上升,形成更多威力更強大的熱帶暴風和颶風。降雨模式的改變使得水災和旱災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昇高的氣溫則也成全球傳染性疾病的爆發;氣溫的改變也讓地球許多野生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包括北極熊在內,因為冰層與冰層之間的距離變得太遠,北極熊已經沒有體力游得那麼遠,於是牠們開始被淹死在海中。本片記錄一個人以他無比的熱誠、深具啟發性的談話,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大膽戳破關於全球暖化的迷思和誤解,並激勵每個人採取行動阻止情況惡化。
他以多媒體輔助的演講,以風趣幽默的談話內容、卡通影片以及不容置疑的科學證據,說明全球暖化造成的現象已經在全世界各地造成嚴重災情。他也藉此機會呼籲美國政府、民間機構以及普通老百姓發揮環保精神,一起努力解除這個危機。高爾以低調的姿態在世界各地舉行了超過一千場的演講會,有些是在擁擠的學校禮堂;有些則是在大小城市的會議中心,希望能讓出席的觀眾覺悟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必須面對人類史上最大的危機,並且儘快採取行動設法解除危機。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危機需要我們採取大膽、快速以及適當的行動,演講內容只是在呈現一個科學事實,是希望引起我們的關切,激發我們起而行的力量。
高爾在片中最後指出,他相信只要政府和人民有決心,全球暖化的危機可以解除。他同時也反對經濟和環保非得處於對立的狀態。高爾認為節約能源、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與另類能源,以及研發更有效率的電器產品,一定能改善全球暖化的情形。只是美國人與全人類都必須團結一心,人民可以向政府施壓,相信這個環保運動已經開始。
二、何謂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已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國際社會開始探討第二階段(2013年起)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目標設定。國際社會為擴大參與範圍,將可能要求開發中國家分擔減量責任,我國產業宜及早擬訂因應策略。我國雖未能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但為善盡地球公民責任,目前仍以無悔策略加強溫室氣體管制策略及減量工作。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已於2005年啟動,國際清潔發展機制亦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已積極推動溫室氣體盤查登錄工作,產業與政府均面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開始積極探討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策略。
參考先進國家溫室氣體管理的方式,依我國的國情與國際現況,參考京都議定書之彈性減量機制,規劃我國產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機制,以達成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1997年於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議定書的全文共28條及兩個附件,主要內容為:
(一)減量時程與目標:附件一國家及摩洛哥與列支敦斯登,應於2008至2012年間達成減量目標,採差異性削減目標:歐盟及東歐各國減量8%、美國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6%,另冰島、澳洲、挪威則各增加10%、8%、1%。
(二)管制六溫室氣體:CO2、CH4、N2O管制基準年1990年,HFCs、PFCs與SF6為1995年。
(三)制定「共同執行」、「清潔發展機制」、及「排放交易」等三種彈性機制。
(四)森林吸收溫室氣體之功能納入減量計算,即1990年以後可計算於減量之中。
(五)生效:當認可議定書國家達55國,且認可國家中附件一國家1990年CO2排放量至少占全體附件一國家當年排放總量之55%,則議定書於其後第90天開始生效。
(六)京都議定書允許進行國際合作計畫,來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承諾
三、國際公約發展現況(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
(一)京都議定書生效: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二)第2階段談判:討論2012年後承諾期責任
(三)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啟動,二氧化碳之價格也隨之上升(圖1),以及清潔發展機制(CMD)之發展。
(四)新能源危機隱現:能源需求日增,自然資源存量日絀,跨國產業開始考慮全球佈局,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
圖1 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價格走勢圖
四、溫室效應介紹(表1、圖2)
(一)溫室效應:係指大氣層中增加了過量的溫室氣體,使地球表面如覆蓋在一層玻璃罩(溫室)之下,使全球氣溫逐漸升高之現象。換言之,地球表面溫度,係由地球體吸收陽光短波輻射及地球本身向宇宙釋放長波輻射的交互影響所決定,在正常情況下地球表面溫度約為15℃。然而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經濟活動耗用大量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大幅提高,此期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成長速度是史前期的30至100倍,二氧化碳濃度則為第二冰河期的1.25倍,為上一次冰河期的1.75倍。
(二)溫暖化:人為產生過量溫室效應氣體,改變大氣的組成,使地表所釋出長波輻射難以逃離大氣層而逸散到外太空。過多熱量蓄積在地表,造成不正常人為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溫度逐漸升高。
(三)大氣中重要的溫室氣體包括:地球大氣層中,氮氣佔最主要成分,約78%;其次為氧氣,佔21%;剩餘1%則為其他氣體,其中有二十餘種屬於所謂的「溫室氣體」,可讓短波輻射光源通過,吸收長波輻射、保存地球表面溫度,此種溫室氣體主要包括CO2、CH4、CFC11、CFC12、N2O、PFCs及O3等,其中以CO2為「溫室效應」的主要成因,其貢獻度高達66%。
(四)對環境之衝擊: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組織(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研究指出,在過去一百年間,地球平均溫度已上升0.45℃,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公元2030年時地球平均溫度將再上升1℃,至2100年時則又上升3℃,此一結果將使兩極冰山解凍,海平面上升,致陸地面積縮小,危及人類生存空間與生態平衡。
1992年6月計有153個國家的代表在巴西里約共同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針對全球溫室效應問題進行有關的管制與規範,以避免大氣系統繼續遭受破壞,危及生態環境。該公約的最終目標係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一個不會危及大氣系統的水平。該公約宣示於公元2000年時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在1990年水準,且至2005年時再削減1990年排放量之20%。部份已開發國家及公約中所明定的各成員國並承諾在公元2000年之前回歸1990年以前的排放水準。


表1 溫室效應氣體增溫效應比較表
圖2 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貢獻比例
五、國際溫室排放情形(圖3、4)
可由圖3及圖4內容看出自1985年起,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量遠超過世界各國之平均值,且在人均排放量也高居亞洲地區第二名,僅次於汶萊。
圖3國際溫室排放趨勢圖
圖4 2002年亞洲地區CO2人均排放量統計圖
六、國內能源及溫室排放(圖5、6)
國內每年所耗用之能源為10,623萬公秉油當量,由於國內天然資源並不豐富,因此進口能源比例就高達96%以上,其中以工業對於能源之需求佔了將近一半(48%),主要需求能源為石油,佔了51%,因此國內目前仍就非常依賴國外能源之供應。
而產生之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大宗,佔總排放96.22%,因此主要之來源為製程之燃燒行為產生之二氧化碳。
圖5 2000年台灣能源供應及消耗種類、數量分析圖

圖6 2000年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統計圖
七、工業部門排放比例
工業部門79-92年CO2排放量平均佔全國排放量55%左右,每年平均成長率為5.8%。其中,排放最多的前七大產業為鋼鐵、石化、電機、紡織、人纖、水泥、造紙,排放總量約占工業部門的68%。過去10年,僅鋼鐵、石化與電機電子業產值顯著增加,且二氧化碳排放量亦隨之增加。

圖7 工業部門對溫室氣體之貢獻量
圖8 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趨勢圖
八、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
會議結論,三個月內具體化,形成政策落實推動,重大投資項目的規範如下:
(一)重大投資計畫及能源耗用產業發展,依能源密集度下降目標推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衝擊
(二)採最有效率製程及技術
(三)提出短中長程減量計畫與目標
(四)協助下游廠商提升能源效率
(五)加速汰舊換新,減少CO2排放量為設新廠使用。
九、產業面臨壓力
國內產業在國際及國內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等既定目標下,必須同時面臨環保規範、經濟發展導致排放量增加之勢必趨勢,且國內人均排放量與OECD國家相當等壓力。且存在國家既有經濟政策如GDP成長不低於3%、不以核能發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失業率不超過5%等限制條件,加上既定之重大投資,將會大量增加整體溫室效應氣體之排放,產生非常大之壓力。
圖9 國內產業面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之壓力及限制分析圖
十、國內產業排放量及能源結構(資料來源: 93年我國能源供需預測之分析、2004年國際能源總署報告)
自1991至2004年能源使用之增長率如下:
(一)能源總排放量增長1.99倍
(二)製程直接排放增長1.49倍
(三)用電間接排放增長2.94倍
(四)工業部門2004年用電量佔全國50%。
(五)能源結構限制,電力排放係數比競爭對手高,產業排放減量空間有限。
其中能源使用所產生之溫室效應氣體總排放量,又與產業製程直接之排放量呈直接相關(圖10),也因為非核家園之能源政策,使得國內所發的每度電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高過鄰近之亞洲主要國家(圖11),此可作為政府政策方向擬訂之參考。
圖10 能源總排放量之趨勢關係圖
圖11 鄰近國家每度電排放二氧化碳趨勢比較圖
十一、溫室排放管理機制
國內最主要之溫室排放管理機制如下:
(一)重點管理:針對能源大用戶進行減量管理。
(二)引進彈性減量機制:短期針對七大耗能產業要求自願減量,中長期則依產業排放密集度管制各企業排放量,並引進京都議定書之彈性減量方法,協助廠商進行減量。
(三)先期可容許之增量:為使國內重大基礎工業得以成長,帶動經濟成長,對於重大投資案之製程,要求採用足以媲美世界先進能源效率製程,由政府依合理能源效率分配企業排放量。
(四)世界銀行估計,我國產業溫室強制減量成本相當高,如產業不熟悉國際排放交易體系,將有損產業競爭力。
(五)排放交易體系需要嚴整的盤查報告與定期追蹤考核 ,各相關機構需配合執行其權責工作。
十二、未來重點工作及方向
(一)策略面
1.調整產業結構,加速推動能源依存度低之新興工業。
2.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核,研究建立國內排放量交易制度,並與國際接軌。
3.加強溫室氣體排放量大之重大投資案審查效率,以全球前10%能源效率製程之排放密集度研擬排放標準
(二)技術面
1.引進、研發低溫室氣體排放製程設備,提供優惠措施。
2.引進、研發CO2回收再利用技術,或新替代能源技術。
3.冷凍壓縮機及冷卻水塔使用效率提升技術、熱交換器及節能技術、絕熱及熱導材料、乾燥、CO2減量、回收、固定、再利用、 觸媒改善、生物技術 …
十三、環保產業之衝擊及商機
在「全國能源會議」中,討論焦點集中在能源開發、運用及整體環境維護,與二氧化碳減量。期藉由節能、效率提升、多元化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等方式,達到兼顧經濟發展、能源供應及環境保護之多重目標。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調整產業結構,邁向永續發展」議題中,亦針對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水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及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策略等進行討論。
基於經建部門長期以來對全球溫室氣體減量課題發展趨勢的掌握,各先進國家在過去十多年來致力於發展經濟,然所伴隨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未能如預期降到負成長局面,甚至高出甚多。故我國應參考國際經驗,積極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運用最佳可行技術與清潔生產技術,加速汰舊換新,發展再生能源、節能及資源化等綠色產業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積極推動各部門減量能力建置與自願性減量等因應措施,以致力將國際環保相關議題所可能帶來之產業危機化為環保商機。
綜合前述,未來全球對於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的關注及資金投入將大幅增加。許多國家早已先行研擬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減量技術及試行彈性交易機制等方式,使在減量的同時創造額外環保商機。國內環保業者似可就能源、工業、交通、住商、農林及廢棄物等相關部門積極發展節約能源、水資源設備、溫室氣體盤查、減量技術及潔淨生產技術與綠色科技等,掌握其所衍生之商機如下:
(一)能資源節約投入衍生之新商機:
我國水資源不足且能源缺乏自給能力,因此,應對能資源的使用如水價、電價、油價及垃圾處理費等相關費用進行檢討。為因應此議題,我國應積極推廣省能、節水相關技術與設備,並獎勵研發,進而帶動相關環保設備之發展。
(二)企業溫室氣體盤查、驗證相關服務:
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為降低溫室氣體所帶來的環境衝擊,國際標準組織ISO14064系統已於今(95)年3月1日通過國際標準版,使溫室氣體在盤查、查證等程序中皆有所依據,我國政府部門為因應相關議題,將針對產業、運輸及住商部門領域,辦理自願性溫室氣體盤查管理工作,並建立盤查規範登錄平台,進而推動我國溫室氣體驗證服務相關產業。
(三)能源服務新商機:
節約能源技術服務對於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我國極為重要,包括節約能源設備與系統之引進、節約能源技術之開發與商品化、省能源判斷指標之整理與運用,以及加強民眾節約能源意識及推動節約能源標章及認證制度等,並針對產業、商業及政府機構等能源大用戶,提供節能技術服務及協助進行節能改善。
(四)發展潔淨能源產業
全球石化能源日益枯竭,且衍生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污染,未來應用新技術開發潔淨能源將更趨重要。潔淨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海浪、潮汐、海洋溫差及生物質能等,以及燃料電池、熱交換等相關技術,上述能源使用及開發皆能夠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之衝擊。故我國應積極發展潔淨能源產業,藉市場擴大帶動技術與產業之發展,以期建構再生能源產業產銷體系,如生質能產業、風力機產業、太陽光電產業及太陽熱水器產業等。
(五)發展潔淨生產技術及綠色科技
我國應積極發展潔淨生產技術及綠色科技研發技術,針對特定產業開發新製程,降低製程中溫室氣體的產生及使用量,減少能源的耗用,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
(六)發展符合WEEE、RoHS及EuP之相關綠色設計技術
隨著全球環保法規對產品中有害物質的禁用與廢棄後須回收等相關規定,對以代工生產的台灣系統廠商及各零組件產業造成嚴重衝擊。尤其推動環保法規最積極的歐盟,針對電子電機產品廢棄問題,已完成「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電機電子設備有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及「耗能產品綠色設計指令(EuP)」。我國應積極設計並開發易拆解,利於回收與再利用,並使用模組化的設計方式,使產品的零組件易於拆解或維修,並將「綠色設計管制系統」的觀念導入產品的開發設計之中,以減少產品於廢棄時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
綜上所述及觀看「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認為為使我國產業能夠因應「溫室效應」、「能源危機」及「京都議定書」生效所帶來的衝擊,我國工業部門宜積極探討國際發展趨勢對國內產業競爭力之影響及因應低碳時代的產業發展策略,並擬定政策誘導產業轉型,並藉由加強人才培訓提升我國專業人才的研發創新能力及透過與國外技術交流合作,將新技術引進國內,使我國環保產業逐步轉型成為溫室氣體盤查、驗證服務業、能源服務業、潔淨生產與綠色科技產業、減廢、環境化設計等諮詢服務業,協助國內各產業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以帶動新興環保產業,解決產業發展之困境,活絡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提升我國產業未來競爭力。
十四、參考文獻
1. 經濟部工業局,溫室氣體行業減量彙編,,92年。
2.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中文版94年5月第2版。
3. 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溫室氣體盤查減量宣導手冊,2004年。
4. 經濟部工業局,溫室氣體行業減量彙編,2004年。
5. 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自願性盤查登錄與減量指引, 2005年。
6. 經濟部工業局,溫室效應氣體減量技術推廣與輔導計畫90年度成果報告,2001年。
7.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因應氣候公約能源策略模擬與能源供需預測之研究計畫報告,2001年。
8. 經濟部能源局,百大能源用戶能源查核資料節能統計結果,2005年。
8. 財團法人中技社綠色技術發展中心翻譯,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計算工具,2004年5月。
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產業溫室氣體盤查管理、策略分析、減量及試行計畫的推動」期末報告,2005年7月。
10.不願面對的真相官方網站:http://www.uip.com.tw/ait/
11.氣候變遷與台灣的水文循環:http://e-info.org.tw/node/12246
12.都市永續發展指標建立: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13.htm
13.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http://www.gcc.ntu.edu.tw/gcc/chinese.htm
14.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
1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民二氧化碳減量資訊站:http://co2.saveoursky.org.tw
16.經濟部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http://www.ftis.org.tw/TIGO/

探討『不願面對的真相』-全球暖化對環境產業之影響

【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記錄了艾爾高爾在全世界各地的全球暖化巡迴演講,他在這些以幻燈片輔助的演講中,同時展現出風趣幽默以及認真嚴肅的一面,以輕鬆自然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竭盡所能向一般老百姓說明地球正面臨一場“全球性的緊急狀況”,而我們這些老百姓在事情尚未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必須儘快採取行動阻止浩劫發生。
最近南極冰核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過去65萬年都來得高;自從科學家開始測量大氣溫度至今,2005年是氣溫最高的一年、氣溫最高的10年都是在1990年之後發生;2005年夏天,數百個美國城市都締造史上最高溫的記錄;過去50年,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500人喪命;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10年9%的速度縮小;海鷗於2000年首度現蹤北極圈;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雪,可能在2020年完全融化。
在高爾的演講中,會看到令人震驚的畫面,這些畫面造成的衝擊是無庸置疑的;高爾也發表了更驚人的數據,包括史上最熱的10年都發生在最近的14年,而且海洋的溫度急速上升,形成更多威力更強大的熱帶暴風和颶風。降雨模式的改變使得水災和旱災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昇高的氣溫則也成全球傳染性疾病的爆發;氣溫的改變也讓地球許多野生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包括北極熊在內,因為冰層與冰層之間的距離變得太遠,北極熊已經沒有體力游得那麼遠,於是牠們開始被淹死在海中。本片記錄一個人以他無比的熱誠、深具啟發性的談話,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大膽戳破關於全球暖化的迷思和誤解,並激勵每個人採取行動阻止情況惡化。
他以多媒體輔助的演講,以風趣幽默的談話內容、卡通影片以及不容置疑的科學證據,說明全球暖化造成的現象已經在全世界各地造成嚴重災情。他也藉此機會呼籲美國政府、民間機構以及普通老百姓發揮環保精神,一起努力解除這個危機。高爾以低調的姿態在世界各地舉行了超過一千場的演講會,有些是在擁擠的學校禮堂;有些則是在大小城市的會議中心,希望能讓出席的觀眾覺悟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必須面對人類史上最大的危機,並且儘快採取行動設法解除危機。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危機需要我們採取大膽、快速以及適當的行動,演講內容只是在呈現一個科學事實,是希望引起我們的關切,激發我們起而行的力量。
高爾在片中最後指出,他相信只要政府和人民有決心,全球暖化的危機可以解除。他同時也反對經濟和環保非得處於對立的狀態。高爾認為節約能源、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與另類能源,以及研發更有效率的電器產品,一定能改善全球暖化的情形。只是美國人與全人類都必須團結一心,人民可以向政府施壓,相信這個環保運動已經開始。

十四、參考文獻
1. 經濟部工業局,溫室氣體行業減量彙編,,92年。
2.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中文版94年5月第2版。
3. 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溫室氣體盤查減量宣導手冊,2004年。
4. 經濟部工業局,溫室氣體行業減量彙編,2004年。
5. 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自願性盤查登錄與減量指引, 2005年。
6. 經濟部工業局,溫室效應氣體減量技術推廣與輔導計畫90年度成果報告,2001年。
7.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因應氣候公約能源策略模擬與能源供需預測之研究計畫報告,2001年。
8. 經濟部能源局,百大能源用戶能源查核資料節能統計結果,2005年。
8. 財團法人中技社綠色技術發展中心翻譯,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計算工具,2004年5月。
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產業溫室氣體盤查管理、策略分析、減量及試行計畫的推動」期末報告,2005年7月。
10.不願面對的真相官方網站:http://www.uip.com.tw/ait/
11.氣候變遷與台灣的水文循環:http://e-info.org.tw/node/12246
12.都市永續發展指標建立: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13.htm
13.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http://www.gcc.ntu.edu.tw/gcc/chinese.htm
14.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
1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民二氧化碳減量資訊站:http://co2.saveoursky.org.tw/16.經濟部溫室氣體減量資訊網:http://www.ftis.org.tw/TIGO/

Tuesday, June 19, 2007

懸浮微粒短波效應

吳穎雯

摘要
人類的經濟活動不止產生溫室氣體,還製造了大量的懸浮微粒。它們產生冷卻作用,對大氣輻射的淨效應與溫室氣體相反。懸浮微粒是飄浮在空氣中的微小顆粒( 直徑在0.001~10μm之間 )的總稱,有自然及人造的。自然懸浮微粒有火山灰、塵灰( soil dust;大部份產自北非及亞洲的沙漠地區 )、海鹽懸浮微粒( sea salt aerosol )等。人造懸浮微粒有工業灰塵( industrial dust;大多為燃燒不完全產生的雜質 ),煤煙( soot ),硫酸鹽( sulfate )及硝酸鹽( nitrate )懸浮微粒等。
大顆粒的懸浮微粒受重力牽引很快就掉落地表,留在大氣中的時間很短,對氣候的影響不大。顆粒太小的懸浮微粒,雖然數量最多,但是所佔的質量及表面積太小,對氣候的影響也不大。因此,影響氣候最大的懸浮微粒的直徑大約在 0.1~1μm之間。
懸浮微粒吸收輻射,也散射太陽輻射。在懸浮微粒存在的高度,氣溫可能升高,其他區域則變冷。比如,近地表的煤煙吸收了短波輻射,使對流層變暖,但是地表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卻減少,氣溫因此下降。又如,平流層中的火山灰吸收大氣長波輻射,使平流層溫度上升,但是它的強散射效應,增加反照率,減少進入對流層的太陽輻射量,反使地表附近氣溫下降。一般而言,大部份懸浮微粒( 除了煤煙 )加諸於對流層的輻射效應為冷卻作用。

參考文獻
Ahrens, C. D., 1991: Meteorology Toda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St. Paul, 576pp.
Graedel, T. E., and P. J. Crutzen, 1995: Atmosphere, Climate, and Change. Scientific American Likrary, New York, 196pp.
Hartmann, D. L., 1994: Global Physical Climatology.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411pp.
IPCC, 1990: Climate Change: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J. T. Houghton, G. J. Jenkins, and J. J. Ephraums( ed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64pp. IPCC, 1994: Climate Change 1994: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Evalnation of the IPCC IS92 Emission Scenarios. J. T. Houghton, L. G. Meria Filho, J. Bruce, H. Lee, B. A.. Callander, E. Haites and K. Maskell( ed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339pp.
IPCC, 1995: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J. T. Houghton, L. A. Meria Filho, B. A. Callander, N. Harris, A. Kattenberg and K. Maskell( ed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572pp.
Wallace, J. M., and P. V. Hobbs, 1977: Atmospheric Science: An Introductory Surve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467pp.

氮氧化物NOX來源及對人體的影響

氮氧化物(NOX)的來源及對人體的影響
氮氧化物種類包括NO.NO2.N2O.NO3.N2O4.N2O5.等氮氧化物的總稱,造成大氣污染的NOX主要是NO及NO2。
主要來源為石化燃料燃燒,天然氣,煤炭,汽機車排放等。燃燒室內高溫、富氧與高溫反應時間是NOX排放主要成因,機動車輛、火力電廠及工廠鍋爐之燃料在高溫燃燒時,由於燃料中氮化物與空氣中過量的氮及氧反應生成氮氧化物,溫度越高時越容易產生。燃燒源可分為固定燃燒源及移動燃燒源。都市大氣中的NOX,一般而言有2/3來自汽機車等移動污染源。其他1/3來自固定污染源的排放。
燃燒產生的NOX,主要是NO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氧化為NO2一般假定為燃燒產生的NOX中NO佔90%以上。燃料燃燒生成的NOX中可分成兩種:
1. 燃料型(Fuel NOX):燃料中含有氮的化合物在燃燒過程中氧化生成的NOX。
2. 溫度型(Thermal NOX):燃燒過程空氣中的N2在高溫下氧化生成的NOX。
在燃燒過程產生的高溫使氧分子熱裂解為原子,氧原子和空氣中的氮分子反應生成NO和氮原子,氮原子又和氧分子反應生成NO和氧原子。此外氮原子可與火焰中的OH自由基反應生成NO和氫原子。
氮氧化物的天然產生源主要為生物源,包括:
1. 由生物機體腐爛形成的硝酸鹽,經細菌作用產生的NO及隨後緩慢氧化形成的NO2 。
2. 生物源產生的氧化亞氮,氧化形成的NOX。
3. 有機體中氨基酸分解產生的氨,經OH自由基氧化形成的NOX。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NO2比NO較具毒性及刺激性,對眼睛、鼻和肺會產生刺激性。對氣管炎、肺炎、減低抵抗力使呼吸道易受感染。會傷害紅血球、肝、腎、神經及智力。
NO2 對人及生物的影響
NO2濃度(ppm)
影 響 狀 況
0.5
連續3-12月,患支氣管炎部位有肺氣腫出現
1.0
聞到臭味
2.5
超過7小時,西紅柿,植物等作物葉子變白
5.0
聞到強烈臭味
50
一分鐘之內,人的呼吸異常,鼻子受刺激
80
35分鐘引起胸痛
100-150
人在30-60分鐘就因肺氣腫而死亡

Tuesday, June 12, 2007

宋宗信 解釋名詞

莫耳濃度任何濃度已知的溶液稱為標準溶液(standard solution)。溶質於溶液中的濃度通常表示為溶液單位重量或體積中所含溶質的重量或體積。通常重量單位是克,體積單位是升。化學應用上,把克換為莫耳,其所表示的濃度為莫耳濃度(molarity),為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質的莫耳數。莫耳濃度(M)=溶質莫耳數/溶液體積(升)一莫耳濃度的溶液,寫成1M,即將足量的水加入一莫耳物質,使配成恰為一升的溶液。例如,1M NaCl溶液可由稱取58.5g的NaCl然後至於校正過的錐形瓶中,在加水達到1升,此溶液可表記為“1M NaCl”。
百分濃度有時溶液的濃度以百分比表示。在此情形時,體積百分比(volume percent)或重量百分比(weight percent)必須表明:
體積百分比(vol%)=(溶液體積/溶質體積+溶劑體積)×100%重量百分比(vol%)=(溶質重量/溶液重量)×100%將體積百分比變為重量百分比時,或求取一已知重量百分比及已知體積溶液中的溶質重時,則溶液的比重,通常為每毫升溶液的克數,必須事先知道。
濃度單位的總結:如表一
表一
單位 代表符號
重量百分率 wt% wt%=(B的質量/A的質量+B的質量)×100%
體積百分率 vol% vol%=(B的體積/A的體積+B的體積)×100%
莫耳濃度 M或mol/L M=B的莫耳數/(A+B)溶液的體積(L)
莫耳分率 X XB=B的莫耳數/A的莫耳數+B的莫耳數
重量莫耳濃度 m或mol/kg溶劑 m=B的莫耳數/A的質量(g)
當量濃度 N N=B的當量數/(A+B)溶液的體積(L)
(本網頁取材自化學,曾國輝著,藝軒。)

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影響

不願面對的真相想必許多人都看過吧!二十一世紀全球暖化的趨勢是非常明確,且人為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是可辨認。IPCC的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則預估平均地面氣溫於2100年時將比1990年時增加1至3.5℃,海平面將上升19至95公分;其後果將是氣候系統發生變遷,導致暴雨或乾旱極端事件頻傳,區域降水型態發生變化,造成水資源分配不均或不足,海平面水位上升,易使低窪地區海水倒灌,積水不退,海流改變,漁場轉移等衝擊。 全球氣候的改變將會對地表造成嚴重的影響,不只是地表的氣候型態改變,某些動植物可能因此滅種,甚而可能危及某些地區人類的生存,不可不加以重視,尤其以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持續增加的問題更是嚴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持續增加,將增強地球表面吸收太陽長波輻射,而至造成地球整體氣溫上升,以及地球大氣環流的改變,甚而改變地表各地的氣候型態。長期氣候的改變,一方面會造成各地降雨型態改變,而至農產區遷移,造成糧食生產上的問題,進而導致糧食生產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海水面上升,土地資源減少,而至島嶼與濱海人民的遷移。根據IPCC的評估報告來看,全球對控制溫室氣體減量體制的產生是迫切、且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何舜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整體策略方向」,2005全國能源會議,2005年6月。
2.呂慶慧,「產業首次與政府單位簽訂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合作備忘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報導,第四十一期,第10~14頁。
3.黃正忠,莫冬立譯(2005)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原著作品),94年第二版。
4.網頁資料:經濟部技術處http://www.doit.moea.gov.tw,2005。
5.紀國鐘,鄭晃忠,液晶顯示器技術手術,經濟部技術處發行,台灣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出版,第3~4頁,92年。
6.網頁資料:友達光電網站http://www.auo.com,2005。
7.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溫室氣體盤查減量宣導手冊」,2004年。
8.網頁資料: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網站http://sd.erl.org.tw/fccc/
9.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溫室氣體減量投資基礎分析」,2002。
10.莫冬立,劉國棟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的發展與應用」,工業污染防治,第八十八期,第146~161頁,2003年10月。
11.李堅明,「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台灣二氧化碳減量整體因應策略」,2005全國能源會議,2005年6月。
12.顧洋,「溫室氣體查核機制與ISO標準規範介紹」,工安環保報導,第二十六期,2005年6月。
13.網頁資料:ISO,http://www.iso.org
14.John, H.S;Spyros, N.P”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from Air Pollution to Climate Change,1104-1106.
15.Marinelli,L.;Worth,W.;”A white paper on Science,Policies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that Impact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Technology Transfer #93112074A-TR SEMATECH,1994.
16.網頁資料:http://IPCC.org.tw
17.Browm,R.S.;Joseph,A.Rossin.;Kenneth, a.;”PFC emission control”Solid State Technology ,2001.
18. 周崇光,「積體電路製程尾氣控制技術之應用與發展」,2004工業技術研究院,環安中心論文集。
19. 劉有台,鄭淑惠,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簡訊專文,「噴射式電漿(Plasma Jet)處理含氟有害廢氣技術應用」,2001。
20.鄭瑞翔,游生任,李壽南,王光聖,「TFT-LCD產業PFCs排放減量現況評估」,中文半導體技術雜誌,63~65頁,2002年。

汽機車產生多環芳香烴PAHs之特徵及危害探討

蔡佩芬

摘要:
臺灣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且人口密度高,交通工具之使用量更是驚人,根據交通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至民國95年2月為止,台灣地區機動車輛已達1993 萬輛且逐年增加,油品的消耗量也相對的增加,都市中之空氣污染指數亦漸漸惡化,其中汽機車污染排放之廢氣已被公認為都市污染之主要來源。而汽機車引擎廢氣中的中微量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簡稱PAHs),在近十年來受到許多研究學者的重視與研究,其被推斷為具有潛在的生物致癌性與致突變性,並已被證實為引起肺癌之主要原因之一。美國環保署(US-EPA)已將十六種PAHs 列為優先管制毒物(Priority Pollutants)。本報告將針對汽機車所排放出的PAHs探討其生成的來源、特徵以及PAHs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行政院環保署資料庫 http://www.epa.gov.tw
2.交通部交通統計資料,2006。
3.龍世俊,"開車族、機車騎士、捷運客在通勤過程之微粒及多環芳香烴暴露濃度探討”,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4.林淵淙,“多環芳香烴化合物類(PAHs)對人體之影響”,環保訓練園地第66期。
5.陳峰毅,“不同油品對機車引擎排放多環芳香烴特徵之影響”,南台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Wednesday, June 06, 2007

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技術

吳穎雯
摘 要
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遷,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所重視的課題。未來除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捕集二氧化碳之回收及再利用技術,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使成為製造化學品的原料,增加的經濟效益。
捕集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可分成化學/物理吸收、吸附、低溫冷凝及薄膜分離等,捕集設備的建造成本及使用時的能源損耗成為取捨各種捕集方法的重要考量。而其中化學吸收法,為目前最為普遍的捕集技術 。
各種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或中間物的新產品和新製程正不斷被研發出,對於二氧化碳的捕集亦產生拉力,可以預見二氧化碳的捕集將配合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成為降低捕集成本的普遍方法。
參考文獻
1. Thambimuthu K., Davison J. and Gupta M. (2002), “IPCC workshop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IPCC.
2. SFA Pacific, Inc.http://www.sfapacific.com/sub/hydrogen.htm.
3. IEA GHG program. Link: http://www.ieagreen.org.uk/index.html.
4. “Review of the Feasibility of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in the UK”(2003), U.K. DTI.
5. Chapel D.G., Mariz C.L. and Ernest J.(1999), “Recovery of CO2 from Flue Gases: Commercial Trends”, Canadian Society of Chemical Engineers annual meeting.
6. Chakravarti S., Gupta A. and Hunek B.(2001),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the Capture of Carbon Dioxide from Flue Gases”, Praxair Tech. Inc.
7. Rao A.B., Rubin E.S. and Berkenpas, M.B.(2004), “An Integrated Modeling Framework for Carbon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U.S. DOE NETL Lab.
8. 2002工業減廢暨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9. 創造綠色奇蹟-綠色消費與生產(環保)出版者: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加油站之油氣(VOCs)污染問題
黃兆盟 9576514
揮發性有機物(VOCs)常見的污染源為機動車輛廢氣、工業廢氣、石油燃料燃燒、有機溶劑使用、及加油站、乾洗店等,而台灣地區每年由加油站逸散出來的揮發性有機物質(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超過三萬公噸,占各行業總排放量的百分之六以上,主要空氣污染物成份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及其他碳氫化合物。
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對人體健康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危害,如苯除了係致癌物外,對人體健康尚有造血毒性、白血病及基因病變的嚴重影響,另外甲苯、乙基苯、二甲苯等,則對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皮膚及肝腎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也因油氣成份中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會與大氣中氮氧化物產生光化學反應,形成臭氧污染,目前臭氧已成為台灣地區空氣品質不良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而為求便利性,加油站多數分散設置於民眾生活環境的週遭,對於民眾的生活環境品質及人體健康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危害,是值得關注的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e-Environment 環境技術資訊網 - 台中市環保局表揚優良油氣回收加油站(http://www.e-environment.com.tw/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676)
2.推動加油站油氣回收 保障民眾與環境健康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e-info_org_tw
3.VOCs新排放標準 石化業尋求翻案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e-info_org_tw

Tuesday, June 05, 2007

沙塵暴對台灣空氣品質的影響及危害
王慧貞
摘要:大陸沙塵暴對我國空氣品質的影響日趨嚴重,每年到了三至五月,環保局就會發布沙塵暴通知,提醒民眾,外出要戴口罩,有呼吸系統毛病的民眾,不要出門等警訊.再再證明沙塵暴對台灣空氣品質有嚴重的影響。
今年四月,在基隆地區下起罕見的泥巴雨,經環保署再過內氣象及環工專家協助調查後發現.竟是來自千里之外,源起於大陸內地的沙塵暴經過大氣的長程輸送到達台灣所引起。近年來 因大陸地區沙漠化情形日益嚴重及受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降雨分配不均等因素,大陸沙塵暴發生頻率及強度均有增加趨勢這種長程輸送的汙染似乎有越來越多的現象 .沙塵暴發生後,在適當的天氣條件下,可影響到我國,依過去觀測紀錄,受沙塵影響的程度與源區沙塵暴發生的規模、延續時間及氣象條件等有關,其影響時間,短則僅數小時,長則達3-5天,主要造成大氣中懸浮粒子增加,甚至空氣品質達不良等級。
我國空氣品質歷次受沙塵影響期間,粒徑小於10微粒(PM10)及2.5微米(PM2.5)之微粒濃度均有增加趨勢,於數小時內上升三至五倍以上,影響的區域,隨時間由北部向中部、南部地區移動。大綱:
1.沙塵暴的成因機制
2.沙塵暴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3.沙塵暴與人體健康之影響
4.沙塵暴之防禦策略與治理
5.台灣國內因應策略
參考文獻:
1.柳中明、楊之遠、彭立新、錢正安,2001:沙塵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陸沙塵暴對台灣地區空氣影響與預測研討會,台北,2001年3月21日。徐啟運、胡敬松,1996: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天氣時空分布特徵分析。中國沙塵暴研究,11-15。
2.楊之遠、李侃翰、柳中明,1997: 長程輸送黃沙與本地污染之空氣品質監測比較──1995年3月12日-16日資料分析。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會誌,20,1-38。錢正安、賀慧霞、瞿章、陳敏連,1996: 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的分級標準和個例譜及其統計特徵。中國沙塵暴研究,1-3.
3.行政院環保署

Monday, June 04, 2007

冷媒對臭氧層的影響及防治

吳旭峰
摘要
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高度的經濟活動,已經使得我們的地球蒙上一層陰影,環境問題已無國界或地域之分,環境污染的後果必須由全球人類來共同負擔,根據蒙特婁議定書的決議,大多數的國家都已將CFCs化合物以及其他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加以管制。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仍然遵守蒙特婁議定書的管制時程以防止臭氧層遭到進一步的破壞,自1996年1月1日起開始限制HCFCs的使用量。並已由政府建立HCFCs的使用配額制度,目前冷媒與發泡用途占HCFCs使用總量的98%。現今世界溫度日漸趨昇,尤其一到夏天,除工業冷凍外,尚有家庭的空調,除了造成用電量創新高外,還有會排放許多冷媒。而冷媒管制各國不盡相同,我政府於民國78年(1989年)7月1日列管R-11、R-12、R-113、R-114、R-115。維也納條約及蒙特婁議定書簽約國同意最遲公元2000年完全廢除CFC,同時約定儘早廢除Halon-1211、1301及2402之使用及管制並削減與破壞臭氧層相關連的其他物質。冷凍空調最常用之冷媒為R-11、R-12、R-13、R-22、R-113、R-114、R-500、R-502及R-503等。此類冷媒稱為氟氯碳化物冷媒,在此將介紹冷媒的種類及來源、臭氧破壞的機制、替代冷媒的研發及冷媒的防治與處理方法…等,惟有將這些成因一一的掌握清楚後,根據不同的污染特性與來源,使用適合改善方法,以防止臭氧層遭到進一步的破壞。而之後要如何展開對冷媒有效的管制策略,亦為相關單位的一大課題,以避免臭氧破壞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1.行政院環保署資料庫:http://www.epa.gov.tw
2.李文興、陳澤興 - 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 - 節約能源中心
3.劉中哲 - 歐美超市冷凍設備冷媒替代趨勢
4.經濟部工業局 - 冷媒資訊站
5.羅立佳 - 淺談地球臭氧層破洞
6.JOHN H. SEINFELD, SPYROS N. PANDI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7.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VOC對於臭氧之生成與影響探討

周姵妤

摘要
乾淨的空氣是人類生存之重要條件,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人口快速成長,大量的污染物隨著工業發展被製造而排入大氣中,因此,空氣污染的問題便越來越嚴重,尤其,其在都市中的濃度更隨著工廠與車輛的急劇增加而日益加重,在過去的十年間,國內空氣品質指標物中我們可以看出改善幅度最大者為二氧化硫(SO2),其濃度有逐年下降之趨勢,而另外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及二氧化氮(NO2)濃度亦呈現改善之趨勢,但唯獨臭氧(O3)的濃度卻是有逐漸升高之趨勢,故臭氧污染問題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究竟臭氧是如何生成?簡單而言,臭氧並非直接排放,其是由NOx與VOCs經一連串光化反應而形成,不同的VOCs對於臭氧生成的貢獻度則會有所不同,所以欲了解臭氧問題則要先從臭氧形成機制著手,因此,本章節即要針對大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造成臭氧生成之因及影響來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行政院環保署資料庫:http://www.epa.gov.tw
2.蔡政雄-「臭氧前趨物連續監測與臭氧生成之光化學探討」,碩士論文。
3.「吳立言」-高雄地區固定源揮發性有機物指紋及光化學反應潛勢之探討,碩士論文。
4.張能復,曹鴻志,「以光化學反應性軌跡模式探討MIR指標應用於台灣臭氧前驅物減量效果」,第十五屆控制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
5.「歐雅雯」-以VOC測站網探討中台灣臭氧成因,碩士論文。

Saturday, June 02, 2007

對流層之VOCs組成比較及其與NOx之光化學作用

對流層之VOCs組成比較及其與NOx之光化學作用
陳暉霖
摘要:
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是重要空氣污染物,而且VOC也是促成空氣中臭氧生成之關鍵化合物。VOC在環境中之主要人為排放源包括固定污染源及移動污染源兩種,固定污染源包括石化上中下游工廠、加油站、有機溶劑噴塗工廠等使用大量石化原料或有機溶劑之工業。工廠大量VOC排放亦會造成工作環境及附近區域中VOC濃度偏高。

臭氧及其他光化學氧化物,是由太陽的紫外光與氮氧化物產生光解作用而形成的,它們的生成與否和濃度高低與初生污染物種類及紫外線有直接關係。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存在時,會產生高濃度的臭氧。

由於對流層中VOCs的物種繁多,所以必須要考慮其組成之物種,了解各物種與NOx之光化學反應,才能知道它們分別對空氣品質所造成的影響。

Reference:
1. Atkinson, R., Atmospheric chemistry of VOCs and NOx,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4 (2000), 2063–2101.
2. Rappenglück, B., Apel, E., Bauerfeind, M., Bottenheim, J., Brickell, P., Čavolka, P., Cech, J., Gatti, L., Hakola, H., Honzak, J., Junek, R., Martin, D., Noone, C., Plass-Dülmer, Ch., Travers, D., Wang, D., The first VOC intercomparison exercise within the Global Atmosphere Watch (GAW),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 (2006), 7508-7527.

從台彎「戴奧辛」濃度分佈探討生成來源及防制技術

黃科勤
摘要
本報告依據環保署監測站在2006年期間監測台灣各區域,分為7個空品區(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高屏、宜蘭及花東空品區)62個測點監測戴奧辛的濃度,進行分析,以高屏空品區之濃度最高(0.072 pg WHO-TEQ/m3),並進而以縣市為區域區分,「戴奧辛」濃度值最高包含:南投縣(0.082 pg WHO-TEQ/m3)、彰化縣(0.078 pg WHO-TEQ/m3)及高雄縣(0.068 pg WHO-TEQ/m3)等3縣;濃度值次高包含:苗栗縣(0.049 pg WHO-TEQ/m3)、台中市(0.048 pg WHO-TEQ/m3)、高雄市(0.048 pg WHO-TEQ/m3)及屏東縣(0.049 pg WHO-TEQ/m3)等4縣市;嘗試分析這些縣市之焚化爐數量,部分縣市之焚化爐數量明顯高於其他縣市,但有些則不盡然,可以判斷:「戴奧辛」之濃度與焚化爐之數量有關聯,但不是絕對關係,分析大氣污染之原因時,仍必須考慮氣象、地形等因素,以適當之模式分析,才能得到較佳之預測值。
本報告進而探討「戴奧辛」之特性、危害性、生成機制、環境風險性,及其在環境之流布,瞭解可能對台灣民眾產生之潛在威脅,並蒐集國內外可行控制技術,包含了:前處理控制、二次燃燒技術、急冷塔(廢氣快速冷卻,避免低溫再合成)、低溫過濾、活性碳吸附、減少金屬氧化物之催化效果、觸媒分解技術(選擇性觸媒反應(SCR) 戴奧辛觸媒分解濾袋)等技術,藉由「戴奧辛」生成機制、防制原理及防制技術之研討,提出對台灣「戴奧辛」產生源控制及防制技術之檢討與建議,希望對台灣環境有些許之助益。
參考文獻
一、環保署環境資料庫http://edb.epa.gov.tw/
二、粘竺耕,張良嘉,邊德明,曹銘政,(Oct. 2004)” 戴奧辛處理技術探討”工業污染防治第92期。
三、蘇慧貞,(2005年6月)”國內整體環境戴奧辛風險”永續台灣-認識戴奧辛風險研討會。
四、沈克鵬等編撰,(2004年12月)” 揮發性有機物廢氣減量及處理技術手冊”經濟部工業局。
五、司洪濤,(2005年7月)”戴奧辛控制新技術與醫療廢棄物焚化爐測試案例介紹”化工技術第13卷第7期。
六、黃志峰,電弧爐戴奧辛處理技術探討,工業污染防制,第92期,p.119~p.131,2004.
七、Katie Robertson,(September 12, 2006)” Orego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5545-02/Task 4”。

光化學煙霧中的有機氣膠污染物的相關研究

光化學煙霧中的有機氣膠污染物的相關研究

周怡伶

摘要:
光化學煙霧是一種具刺激性的煙霧,其屬於大氣中的二次污染物,而造成光化學煙霧的化學物來源主要是汽車排放的廢氣或是某些化學工業的廢氣。光化學煙霧包括以下幾種物質:NOx,對流層的臭氧,氫氧自由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過氧硝酸乙醯酯(PAN)。又因光化學煙霧具高度化學反應性和氧化性,所以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會構成危害,例如:眼睛和黏膜受刺激、頭痛、慢性呼吸道疾病惡化等。
在汽機車密度相當高的台灣,光化學煙霧容易在大都市出現,影響都市的空氣品質,故對光化學煙霧有深入了解的必要性。透過研究報告,來知曉光化學煙霧發生時,氣狀污染物和粒狀污染物對煙霧的組成貢獻,以及污染來源分佈,如此可以為預防或減少光化學煙霧的發生找到一些參考方向。

Reference:
1. Schauer, J.J.; Fraser, M.P.; Cass, G.R.; Simoneit, B.R.T., "Source reconciliation of atmospheric gas-phase and particle-phase pollutants during a severe photochemical smog episod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pp. 3806-3814
2. Kalberer, M.; Paulsen, D.; Sax, M.; Steinbacher, M.; Dommen, J.; Prevot, A.S.H.; Fisseha, R.; Weingartner, E.; Frankevich, V.; Zenobi, R.; Baltensperger, U., "Identification of polymers as major components of atmospheric organic aerosols", Science, 2004, pp. 1659-1662
3. Keywood, M.D.; Varutbangkul, V.; Bahreini, R.; Flagan, R.C.; Seinfeld, J.H.,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from the ozonolysis of cycloalkenes and related compoun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pp. 4157-4164
4. Michael J. Kleeman, Qi Yinga, Jin Lua, Mitchel J. Mysliwieca, Robert J. Griffinb, Jianjun Chenb, Simon Clegg,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duringa severe photochemical smog episod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pp. 576–591

Friday, June 01, 2007

影響近地面臭氧濃度探討

楊凱迪

Abstract:

大氣中的臭氧為二次污染物,是NOX、NMHC等前驅物經光化反應所形成的,如果對流層近地表處若有過多臭氧之形成,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有不良影響。臭氧為二次光化污染物,其累積濃度受前驅物(NOX、NMHC)比例、日照強度、溫度、溼度、降雨及風向速等影響,許多研究均顯示氣象條件仍是影響局部地區臭氧濃度變化之主要因素。太陽光可謂為光化反應的能量來源,隨著太陽的東昇西落,光化反應的能量隨之變化,使得臭氧及一氧化氮產生強烈的日變化。近地層之光化學反應為對流層內臭氧濃度增加的重要來源。夏季的強烈太陽輻射使得光化學反應達到一年中的極大值,此時臭氧濃度受到光化過程的影響很大,若不考慮其他因素下,這樣的條件最有利於高臭氧事件發生。不利擴散的氣象條件常造成部分地區空氣品質之惡化,又此局部之氣象條件主受綜觀天氣型態之影響。因氣象條件為影響污染物在當地累積或擴散的主因,在傳輸上占一重要角色。除了水平之氣象因子,大氣之垂直結構亦明確影響污染物擴散。

Reference:

Oltmans, S. J., A. S. Lefohn, H. E. Scheel, J. M. Harris, H. Levy II, I. E. Galbally, E.-G. Brunke, C. P. Meyer, J. A. Lathrop, B. J. Johnson, D. S. Shadwick, E. Cuevas, F. J. Schmidlin, D. W.Tarasick, H. Claude, J. B. Kerr, O. Uchino and V. Mohnen, 1998: Trends of ozone in the troposphere. Geophys. Res. Lett., 25, 139-142.

Prospero, J. M., R. Schmitt, E. Cuevas, D. L. Savoie, W. C. Graustein, K. K. Turekian, A. Volz-Thomas, A. Diaz, S. J. Oltmans, and H. Levy II, 1995: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mmer-time ozone and aerosols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over the eastern North Atlantic. Geophys. Res. Lett., 22, 2925-2928.

Zanis, P., P. S. Monks, E. Schuepbach and S. A. Penkett, 2000: The role of in-situ photochemistry in the control of ozone during spring at the Jungfraujoch (3,580 m asl) - comparison of model results with measurements. J. Atmos. Chem., 37, 1-27.

機車排放污染物特性之研究

機車排放污染物特性之研究

羅楚俊

摘要
機動車輛所排放出的汙染物主要為碳氫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以及粒狀污染物(Particulate Matter)等,如碳氫化合物可能導致肺癌;一氧化碳會引起心臟血管和神經系統的症狀;二氧化碳會刺激呼吸器官;臭氧(HC及NOx之光化合產物)會刺激呼吸器官及眼睛。為了改善環境品質,不斷檢討與制定機動車輛新的排放標準,故機動車排放物的特性有進一步詳加研究的必要。研究結果指出二行程引擎機車之CO、HC與CO2濃度,明顯比四行程引擎機車高出許多。單就空氣污染物排放而言示四行程機車等停熄火,可減少CO與CO2排放,但HC排放會增加;而二行程機車等停熄火可顯著降低CO,HC與CO2排放量。

Reference
Tsai, J. H., Hsu, Y. C., Weng, H. C., Lin, W. Y., Jeng, F. T., “Air pollutant emission factors from new and in-use motorcycl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34, pp.4747-4754(2000).

Fang, C. C.; Chen, I. S.; Hung, I. F., “Analysi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Exhaust of motorcycles”, The 199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ngli, pp.777-788 1996
CH3OCF2CHFCL與CHF2OCF2CHFCl對於臭氧的消耗以及全球暖化的潛在影響

林冠宇

摘要
在1970年代初期科學家發現人類大量的使用氟氯碳化物(CFCs)作為冷凍劑、溶劑及汽油添加劑。CFCs在對流層之生命週期從數十年到數萬年不等,並且會垂直擴散進入同溫層。同溫層內足夠的UV光能會使得氟氯碳化物光解產生Cl原子,進而破壞臭氧層(Seinfeld and Pandis, 1998)。有鑑於此,氧化碳氫化合物,特別是鹵化脂類已被廣泛的應用於冷凍劑、清潔劑及醫學用途上。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測試氯原子與鹵化脂類的反應速率常數,並探討CH3OCF2CHFCL與CHF2OCF2CHFCl兩種物質對於自然界是否為有害物質,確認其是否適合作為CFCs之替代物質。

Reference:
1. Dalmasso, P. R., Taccone, R. A., Nieto, J. D., Teruel, M. A., Lane, S. I., 2006, CH3OCF2CHFCL and CHF2OCF2CHFCl: Reaction with Cl atoms, atmospheric lifetimes, ozone depletion and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 7298-7307.
2. Oyaro, N., Sellevåg, S. R., Nielsen, C. J., 2005, Atmospheric chemistry of hydrofluoroethers: Reaction of a series of hydrofluoroethers with OH radicals and Cl atoms, atmospheric lifetimes, and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 J. Phys. Chem., 190,337-346.
3.Beach, S.D., Hickson, K.M., Smith, I.W.M., Tuckett, R.P., 2001. Rate constants and Arrhenius parameters for the reactions of OH radicals and Cl atoms with CF3CH2OCHF2, CF3CHClOCHF2 and CF3CH2OCClF2, using the discharge-flow/resonance fluorescence method.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3, 3064–3069.

Saturday, May 19, 2007

due date for the title, abstract, reference of 2007 term project

June 2, 2007: due date for the title, abstract, reference of 2007 term project
June 23, 2007: due date for the term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