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5, 2008

酸性沉降與空氣管制策略探討

摘要:
自1990年起許多國家及科學家均以pH值小於5.0作為酸雨之定義,酸雨是大家都熟悉的空氣污染問題之一,它對人類健康、生態環境造成極大之影響,也由於酸性沈降之前驅物會隨著氣候跨國傳送,而造成諸多紛爭,因而已成為許多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目前台灣的酸雨分布大約是以嘉南平原作為分界,向南或向北逐漸酸化,全台地區降雨發生酸雨的機率為 52%,台北地區則為 85%,高雄地區為 74%,明顯高於整個台灣的統計結果,此乃都會區中之汽機車數及工廠數較多而造成雨水嚴重酸化的情形。配合模式模擬相對應氣流的比較下,大陸東北、日本、韓國及大陸沿岸的污染排放會經由長程傳輸影響台灣地區的酸沉降,因此於每年冬季東北季風,發生酸性沉降次數遠高於其他季節,約佔25%至30%。為避免酸性沉降對環境及人類健康造成嚴重之危害,行政院環保署已於歷年逐期推動低硫油政策,對於石油焦及生煤等高硫分燃料,未經許可不得販賣或使用,並徵收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空氣污染防制費,目前已獲得不錯之成效,由八十七年與八十年比較,二氧化硫改善率達80%。然長程傳輸使酸雨改善率低於空氣污染改善率,因此在短期目標上除了消減酸性沉降前驅物質之排放外在長期上更需積極及推動參與兩岸和國際污染減量。如此方可有效的解決酸性沉降之問題。


參考文獻:
1. 台灣酸雨資訊網(http://www.acidrain.org.tw/index.htm)
2. 張艮輝,「灣地區酸沈降前驅物減量方案之評估研究」,環保署85年~95年度科技計畫,民國87年。
3. 林能暉,「酸沈降之源與受體關係之研究:氣流軌跡分析及降水系統影響」,環保署85年~95年度科技計畫,民國 87 年。
4. 張隆男,「兩岸酸雨監測資料與其前驅物控制策略之比較」,環保署85年~95年度科技計畫,民國 89 年。
5. 鄭福田、吳義林等人,「酸雨與空氣污染管制」,(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B-090-004.htm),民國九十年。

No comments: